流体力学实验系列关于微滤超滤实验装置技术的应用和原理
2021.08.12
合肥流体力学实验系列关于微滤超滤实验装置技术的应用和原理,那么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微滤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一、微滤的定义
微滤是在压差推动力作用下进行的筛孔分离过程,膜孔范围在0.5μm-20μm。
二、微滤的发展进程
1、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微滤膜技术;
2、20世纪初开始对该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3、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4、我国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
三、微滤的应用领域
合肥流体力学实验系列主要从气相和液相物质中截留微米及亚微米级的细小悬浮物、微生物、微粒、细菌、酵母、红血球、污染物等以达到微滤分离、净化和浓缩的目的。
四、微滤的分离机理
1、微滤的分离机理是筛分机理,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吸附和电性能对截留也有影响。
2、微滤膜的截留分表面层截留和内部截留两种:
(1)表面层截留:机械截留作用、物理作用或吸附截留作用、架桥作用。
(2)膜内部截留:膜的网络内部截留作用,是指将微粒截留在内部而不是在膜的表面。
五、微滤膜的特性
1、微滤膜的分类
肥流体力学实验系列按形态结构可分两类对称膜和非对称膜,按材料可分两类有机膜和无机膜。
2、微滤膜的结构
具有毛细管状孔结构的筛网型微孔滤膜,具有曲孔的深度型微孔滤膜。

微滤是在压差推动力作用下进行的筛孔分离过程,膜孔范围在0.5μm-20μm。
二、微滤的发展进程
1、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微滤膜技术;
2、20世纪初开始对该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3、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4、我国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
三、微滤的应用领域
合肥流体力学实验系列主要从气相和液相物质中截留微米及亚微米级的细小悬浮物、微生物、微粒、细菌、酵母、红血球、污染物等以达到微滤分离、净化和浓缩的目的。
四、微滤的分离机理
1、微滤的分离机理是筛分机理,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吸附和电性能对截留也有影响。
2、微滤膜的截留分表面层截留和内部截留两种:
(1)表面层截留:机械截留作用、物理作用或吸附截留作用、架桥作用。
(2)膜内部截留:膜的网络内部截留作用,是指将微粒截留在内部而不是在膜的表面。
五、微滤膜的特性
1、微滤膜的分类
肥流体力学实验系列按形态结构可分两类对称膜和非对称膜,按材料可分两类有机膜和无机膜。
2、微滤膜的结构
具有毛细管状孔结构的筛网型微孔滤膜,具有曲孔的深度型微孔滤膜。